• 首页 首页 icon
  • 工具库 工具库 icon
    • IP查询 IP查询 icon
  • 内容库 内容库 icon
    • 快讯库 快讯库 icon
    • 精品库 精品库 icon
    • 知识库 知识库 icon
  • 更多 更多 icon
    • 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 icon

天气好打招呼用语 (英国打招呼天气)

武飞扬头像
linglu123
帮助0

我们今天去迦百农,可以参观耶稣门徒彼得岳母家的遗址,耶稣曾来到她家,见她害热病(可能类似于慢性疟疾)躺着。耶稣一摸她手,烧就退了。彼得岳母也让人感动,她马上起来服事耶稣。

  迦百农在历史上多次因天灾人祸被毁,11世纪彻底被遗弃。直到1838年,迦百农废墟被挖掘。

学新通

迦百农的村庄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房屋的分布很有规划,是罗马时代的城市模式,主要街道南北纵向,与小巷成90度角横切。村庄的典型是“岛屋”,好些集中在一起的房舍被长方形的围墙包围,围墙外就是小巷和行人道。这种岛屋结构类似中国的露天庭院,一个家族的几代和近亲都住在一起。

彼得岳母家是耶稣和门徒经常居住的地方,许多小屋围绕着一个宽阔的庭院。屋子近似正方形,西边的墙仍保留着,高约3呎多,长约25呎。为了采光,屋子的正门入口在东边,门槛现在仍存在。进入门后,就是一个L形的庭院,面积约900平方呎,是大家公用的地方,有42个房间,有足够的空间供耶稣和门徒居住。房间包括露天煮食用的厨房、储物室、工作室和睡房。没有人可以通过窗户看到外面,因为这些窗户又高又小,只是为了通风和采光。

房屋的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取用当地出产的玄武岩,以石头的天然形状砌成墙壁、地面和行人路。由于墙壁没有稳固的地基,不能承托沉重的房顶,因此房子的平顶都是用轻木搭成横梁,在上面加上树枝、泥土和稻草搭盖而成。庭院有石梯级通往房顶,以便修理。

《马可福音》(2:1-12)记载了耶稣在迦百农的一个故事:耶稣在屋子里讲道,门里门外挤满了人。有个瘫子被四个人抬着,没法接近,他们就拆了屋顶,把瘫子连其所躺卧的褥子放下来。耶稣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那人立刻拿着褥子走了。如果不了解当年圣地的屋顶结构,误认为有坚固屋顶的房屋,岂不是要砸伤人?

《路加福音》(5:9)中叙述了同样的故事,路加说的是“瓦间”,瓦间在圣地的乡间并不常见,路加是叙利亚省的安提阿城人,他的用词应该来自该城的建筑。

庭院是整个岛屋的活动中心,在庭院内可找到磨石和烤炉,明显是人们工作和煮食的地方。房屋的特色是没有私人的房间,每个家庭可能只有一间睡房,房子之间没有墙壁,只有石块竖立成窗状的间隔,只有储物室才有及顶的四壁。

彼得的屋子后来改成家庭教堂,再转变成公用的教堂。

考古发现在教堂的地面有胶泥的碎片,是早期家庭式教堂的遗物。碎片上有一些可辨认的、随意涂抹上的文字,包括彼得、耶稣被称为主、基督、至高者、上帝及敬拜用字如阿门等,文字包括希律文、古埃斯特兰盖洛文、亚兰文及拉丁文。这么多语言显示当地信徒和外地朝圣者曾在这屋内一同敬拜。一位拜占庭时代的基督徒朝圣者埃格里阿在381-384年路过迦百农,他认为这是耶稣和彼得一起住过的地方:“迦百农众门徒首领的房屋已变成一间教堂,那房屋原来的墙壁还在。”(《从别士巴到但》)

在屋子的遗址之上,1991年建造了一座八角形的彼得教堂,很是引人注目。教堂的旁边有一座彼得的雕像,彼得拿着锁和钥匙,脚下有条鱼,形象突出。但郑佑生牧师认为:此雕像使彼得成为迦百农的主角,迦百农为“彼得的家乡”的意味重于“耶稣的家乡”。

包括彼得在内的四个渔夫门徒都是在迦百农被耶稣召唤的,先是彼得和他兄弟安德烈在加利利湖边撒网,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今天我们不要说捕鱼,就是钓鱼,也难得。而对于两位渔夫来说,耶稣的话打动了他们,他们马上跟着耶稣走了。正如《耶稣时期的犹太风土》所言:“一个技术熟练的渔夫知道,抓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渔网,而且要通过团队合作,才有办法操作渔网。除此之外,不够沉着也抓不到鱼。最后,渔夫还必须选对渔场,并具备辨测风向、水深及气温的本领”。

不要说变化多端的加利利湖,就是我窗外的张家浜,也挺考验各种钓鱼人捕鱼人的技术和耐心。我经常观察,好的和差的区别还是很大,有水平的,早上可以捕上一桶大鱼到菜场上去卖;没水平的,一天也就小毛鱼几条。

在耶稣时代就有三种渔网:大捕网(拉)、抛网及通常用亚麻线做成的层叠式曳网。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加利利湖一直沿用从耶稣时代的捕鱼方式,直到1955年采用了新技术,才有了革命性的转变。

耶稣遇见彼得兄弟时,他们可能正在操作抛网,“这是一种直径约20呎,边缘装有重物的圆形渔网。抛网可以在渔船行驶中或在岸上操作,技术纯熟的渔夫有办法将整张渔网安稳地搭在肩膀上,然后让它在被抛出的一刻完全张开,落水后如降落伞般缓缓地沉没,一网罩住好多鱼。收网时,渔夫会跳入水中,抓住网的边缘,将整张网小心提拉起来。”(《耶稣时期犹太风土》)。描述得很精确,看着也不容易啊。

加利利湖的水主要来自黑门山的融雪,从约旦河向南一直流至死海,它是全世界位置最低的淡水湖,位于水平线下约200米。以色列的四分之一用水来自加利利湖。

加利利湖中有18种鱼类。有人根据耶稣复活后重返加利利湖帮助彼得捕到153条鱼(《约翰福音》21:11),就说有153种鱼,这无疑是错的。我们在加利利湖畔吃过一次烤鱼套餐,外面的风景很美丽,岸边花团锦簇,可“彼得鱼”淡而无味,实在不好吃。旅游书上说它“很像台湾鲷,经油炸后,香脆可口,是到访加利利不可不尝的风味料理”。彼得鱼是加利利湖中最出名的鱼,郑佑生牧师说它就是鲗鱼。我查词典,鲗鱼等于乌贼,不对吧。《圣经时代的食物》认为,彼得鱼就是鲫鱼,在水底专吃浮游生物,貌似鲳鱼,它跟中国的鲫鱼不同的地方在于容易去骨。

我们在旅游餐厅吃的烤彼得鱼是很简单的做法,考究的做法是在鱼的表面涂上橄榄油,盐、黑胡椒和盐肤木撒在鱼的里外,再将百里香、牛膝草放在鱼腹内。如果有葡萄叶,用它包住鱼,放在炭火上烤,每面烤8分钟,直到熟透。

我们曾在耶路撒冷最大的菜市场逛过,对里面花花绿绿的香料感到莫名其妙。牛膝草,我们在前面谈到过,它是烧牛的燃料之一(《民数记》19:5,祭祀的母牛必须焚烧),放在水里,可用作洁净大麻风(《利未记》14:4)。在出埃及的逾越节,犹太人用牛膝草将羊羔的血涂在门楣上,作为生死攸关的记号。《约翰福音》19:29,有人拿海绒蘸满醋(一种廉价的酒),绑在牛膝草上,送到耶稣的面前。《列王记上》(4:33)说,用高贵的香柏木和“在墙上长的”低贱的牛膝草象征谦卑的记号。《诗篇》(51:7)有“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显示,牛膝草确实有抵抗病菌传染的特性。牛膝草也是以色列人仍在使用的香料,与其他调料混合后,撒在饼等食物上。

盐肤木是藤漆科成员,有毒,但由于古时圣地没有柠檬,它结的莓果起了类似的作用。直至今天,盐肤木被捣碎成红棕色粉末,加入肉类和其他菜肴,带有一种强烈的

涩味。

据说彼得鱼的来历在《马太福音》(17:27)中,在迦百农的耶稣要彼得去加利利湖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拿去交税。彼得抓住的鱼就是彼得鱼。当然圣经没具体说。

彼得鱼是一种飞鱼,并不好捉,得用复杂的层叠式曳网:它共有三层网,在内外两层各高约5呎的大网之间,夹有一层缝口细密的鱼网。捕鱼时,渔夫们边划船,边将网子循序放入水中拖曳。渔船顺着圆形的轨迹缓缓绕驶,让鱼网在水中形成一个头尾几乎相接、却留存开口的圈状捕猎器。被圈住的鱼会在逃脱的过程中闯入细网,愈挣扎愈是在粗细两重网的合围下动弹不得。

  

因为彼得鱼会飞,要在浮于水面的渔网边缘插上芦苇杆,再拉起一圈有如护墙的网子,飞鱼就无法飞跳到网外。

《路加福音》(5:1-11)记载,耶稣在加利利湖边要求彼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彼得说:“夫子,我们整夜辛劳,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条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把鱼装满了两条船,甚至船几乎沉下去。

彼得用的捕鱼的方式应该是层叠式曳网。

这里也是写彼得他们是如何被耶稣感召的,只是路加医生结合了他观察到的加利利湖渔夫的捕鱼经验,强调了是如何“得人如得鱼”。

在《马太福音》(13:47-48)中,耶稣比喻道:“天国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种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坐下,拣好的收在篮子里,将不好的丢弃了。”这种捕鱼技术也是层叠式曳网吧。“不好”的鱼是指犹太人饮食规则不允许的种类——无鳞的鱼,在加利利湖中,最符合此条件的是鲶鱼。

加利利湖边的另两个兄弟雅各与约翰正和他们的父亲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马太福音》21-22)。渔夫的收入在加利利算高的,比罗马帝国耕田的农夫要高得多,因此这四个渔夫门徒是放弃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他们突然离开父亲和家族生意,也是要遭人非议的。

  《马太福音》(8:23-27)说了一段耶稣与加利利湖风浪的故事。

耶稣上了船,门徒跟着他。海里忽然起了暴风,船被波浪掩盖,耶稣却睡着了。门徒来叫醒了他,说:“主啊,救我们,我们要丧命啦!”

耶稣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于是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平静了。

众人稀奇地说:“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

我几次路过加利利湖,看着平静的湖面,总觉得与杭州西湖差不多,不明白何以“湖”突然变成了“海”那般凶险?

我看了些资料,才知道“加利利湖低于海平面700呎,从加利利山丘上有好几条深谷延伸向海,北面是常年覆雪的黑门山,当中午时分热空气从约旦河上升,冷冽的寒风便从山上直扑而下,在冷热空气对流的作用下掀起波涛,让13哩长8哩宽的湖面顿时变成险恶海域”。这在内陆湖中很少见。据说,有观光客因为下午乘小船游湖而惨遭灭顶。当地已规定不准乘小船游湖。

不过,当地的渔夫与游客不同,他们应该对恶劣的天气司空见惯了,等到他们也觉得大事不妙,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定很惊人。

《新约圣经背景注释》:在小小的渔船上,暴风雨会将水灌进来,而唯一能睡的地方应该是高起来的船尾,利用木制或皮盖着的舵手座位,有时座位之下会放一个枕头,可以垫着头部。约拿也在大风大浪的船中沉睡,但那是在大船的舱底,与小船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吧。

据大卫·鲍森牧师的解读,耶稣斥责风浪的口气很尖锐,是“Peace.Be Still”,“安静,不准动”。这是命令顽皮小狗的语气,换作现代用语,是“闭嘴”。

我们在加利利湖边,一位朋友突然说,哪位想在水上走走?

他一定是想到《马太福音》(14:22-33)的故事。

夜里四更天,耶稣独自上山祷告完,来到加利利湖,在湖面上行走,往门徒的船走去。门徒很是惊慌,说耶稣是个鬼怪。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耶稣说:“你来吧!”

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风甚大,很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道:“主啊,救我!”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他们上船,风就停了。

1985年,以色列发生旱灾,加利利湖水位大幅降低,结果北岸的泥层出现了一条旧船的船骨。发掘后,经过对它的结构、上面的器皿和碳14年代测定,属于1世纪,很快被媒体称作“耶稣的船”或“彼得的船”。有人说,这条船与犹太人反对罗马战争有关,公元67年,罗马士兵占领了抹大拉,将当地的船沉入加利利湖,这船可能是其中的一条,因为抹大拉距离发现它的湖岸最近。可既然加利利湖变幻莫测,为啥不是遭受灾难的沉船?

这条船长2.8米,宽2.35米,用包括柏树与香柏木在内的7种不同木料所制造,而且被一位出色的木匠不断翻修。由于埋藏在无氧泥层的缘故,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2000年之久。专家用了数年时间,将船体中原本会堵塞木头纤维的水分抽换成蜡质。今天,这艘船安放在吉诺沙屯垦区(集体农庄)的博物馆内,离发现它的地方不远。可惜,我们只是路过,没前去观看。不论是大陆还是香港,旅行社似乎都没有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如收藏死海古卷的耶路撒冷博物馆,我们也无缘参观。

  彼得岳母家(也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迦百农普通的一间岛屋而已)的对面便是会堂遗址。

耶稣时代的会堂已经埋在地基下,现在显露出来的是四世纪建造的会堂。朝圣者埃格里阿描述:“会堂有数级梯级,会堂由经打磨的石块造成。”

雷建华牧师介绍说,迦百农一般房屋采用的材料都是当地的玄武岩,但在夏天,玄武岩会使室内的气温更加炎热。所以,会堂由外地引进的石灰岩建成,白色的建筑物在黑色玄武岩的背景中显得高贵突出。会堂的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两层高的正堂和东边的一栋单层建筑物。迦百农的会堂与希律堡和马撒大等的会堂很相似,只是面积较大。它的结构很简单,长方形,除了入口那一面,其余三面都是走廊。东西走廊上有长形石凳,供聚会者使用。走廊与正堂之间有一行柱子作分隔。

在会堂遗址的旁边放置着一些门楣和柱顶上的各种雕刻图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犹太人的传统象征之物。首先是约柜,它在犹太教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中一个是有轮子的约柜,有些学者认为,早期的会堂没有固定的地方可以放置它,于是便在聚会的时候才把它推出来,从约柜里拿出律法书诵读,读完后把书放回去,约柜也推回原位。

在哥林多式柱顶上有经典的七(金)灯台浮雕。《出埃及记》(27:20-21)说:“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为点灯捣成的清橄榄油拿来给你,使灯常常点着。在会幕中法柜前的幔外,亚伦和他的儿子,从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华面前经理这灯,这要作为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金灯台就是圣所内一直点燃的灯,据说圣殿被毁,金灯台被人带到了罗马。今日以色列国徽中主要的部分也是金灯台,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国会的对面有青铜金灯台雕塑,是英国国会1956年送给以色列的礼物。金灯台上有29幅浮雕,主要都是圣经的事迹,中间用希伯来文刻上《申命记》的经文:“以色列呀,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浮雕中还包括圣经中的植物,如枣椰子、石榴、石榴花和葡萄。枣椰子就是蜜枣,确实形象地传达了它在树上的丰盛和硕大,一蔟蔟地像椰子般,只有你亲眼见了才会相信。圣经中不说蜜枣,而是说“蜜”。蜜就是将蜜枣在沸水中煮,然后用布榨出汁液,再以慢火熬成浓稠的糖浆。蜜枣是棕榈树的果实,棕榈树树即便被火烧后,幼芽也能从老树干生长出来,所以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蜜枣象征着生命,与东方的凤凰再生相似。圣地气候干旱,如果沙漠的旅客看见高耸的棕榈树,说明前面不远处就有水源,带来生命的希望。在耶稣时代,耶利哥被称为棕榈城,蜜枣是这个绿洲城市著名的出产,罗马将军安东尼曾把耶利哥的蜜枣园送给了他的情人埃及艳后,后者很满意。

石榴则以相貌出众,在圣地传统中频频被提及和描绘。我们在以色列旅行中经常看见大堆的石榴被榨成汁。与中国较小和偏黄的石榴不同,以色列的石榴又大又红,应该说是深红深红的。《雅歌》(6:7)中形容“蒙着帕子”的美女的一双太阳穴如一个切开两份的石榴(意像新奇)。在其他犹太经典里,石榴充满种子象征着善行或智慧,将学生排排坐比喻为石榴挤满种子。

购买更多“志雄走读系列”,直接进入微店

  点

  阅读原文购买

这篇好文章是转载于:知行礼动

  • 版权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 本站站名: 知行礼动
  • 本文地址: /knowledge/detail/tangiebeh
系列文章
更多 icon
同类精品
更多 icon
继续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