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icon
  • 工具库 工具库 icon
    • IP查询 IP查询 icon
  • 内容库 内容库 icon
    • 快讯库 快讯库 icon
    • 精品库 精品库 icon
    • 知识库 知识库 icon
  • 更多 更多 icon
    • 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 icon

钢筋怎么下料,实际施工钢筋下料的和方法

武飞扬头像
dhys369
帮助0

钢筋下料单excel怎么做啊?

形状可以用数字1、2、3、4、5表示,在表格下面加上备注即要。如果一定要用符号表示,可以用符号制作下拉选单,通过选择进行输入。长度用统一单位的数值表示即可。

梁的下料方法?

梁钢筋下料法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 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 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 2*斜段长度 次梁宽度 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夹角=60°

≤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知行礼动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实际施工中钢筋下料的技巧和方法?

实际施工中钢筋下料的技巧:用粗钢管或槽钢加粗钢筋或角钢焊制一个支架,高约30多公分,放在切断机下面,卡住切断机的脚轮,把切断机垫高,使人干活时不猫腰,以减少疲劳强度。

钢筋下料长度怎么计算?

一、直线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 弯钩增加长度

二、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 斜段长度-量度差值(弯曲调整值) 弯钩增加长度。注意:度量差值=钢筋的外包尺长度减去钢筋的中轴线的长度钢筋在弯曲时:外侧会变长,而内侧会变短,但轴线尺寸不变。(所以最外侧的尺寸和中轴线的尺寸就会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度量差值,或者叫做弯曲调整值)

三、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 箍筋调整值(分抗震和非抗震,带弯钩和不带弯钩)箍筋的周长=(a-2c 2d)*2 (b-2c 2d)*2合并后的公式为:(a b-4c 4d)*2也就是:梁的周长-8c 8d=箍筋的周长

钢筋下料尺寸最简单的方法?

一、直线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 弯钩增加长度

二、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 斜段长度-量度差值(弯曲调整值) 弯钩增加长度。注意:度量差值=钢筋的外包尺长度减去钢筋的中轴线的长度钢筋在弯曲时:外侧会变长,而内侧会变短,但轴线尺寸不变。(所以最外侧的尺寸和中轴线的尺寸就会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度量差值,或者叫做弯曲调整值)

三、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 箍筋调整值(分抗震和非抗震,带弯钩和不带弯钩)箍筋的周长=(a-2c 2d)*2 (b-2c 2d)*2合并后的公式为:(a b-4c 4d)*2也就是:梁的周长-8c 8d=箍筋的周长

标签: #钢筋怎么下料 #实际施工中钢筋下料的技巧和方法?

这篇好文章是转载于:知行礼动

  • 版权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 本站站名: 知行礼动
  • 本文地址: /knowledge/detail/tanhbijeii
系列文章
更多 icon
同类精品
更多 icon
继续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