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icon
  • 工具库 工具库 icon
    • IP查询 IP查询 icon
  • 内容库 内容库 icon
    • 快讯库 快讯库 icon
    • 精品库 精品库 icon
    • 知识库 知识库 icon
  • 更多 更多 icon
    • 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 icon

科学家揭示人类活动改变兽类多样性格局 影响物种适合度

武飞扬头像
科技日报
帮助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项关于人为干扰下哺乳动物夜间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在兽类多样性格局改变中的作用。

“在人为干扰压力下,野生动物物种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级联效应,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和平衡,并影响到人类的福祉。”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负责人蒋学龙研究员介绍,耕地利用、道路开发、夜间灯光等长期累积的人类改造,以及放牧、采集、捕猎等人类活动,是野生动物面临的两大人为干扰压力。此前鲜有研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多维度野生动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类活动敏感、行踪隐秘的大中型兽类。

蒋学龙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横断山区兽类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保护研究,建立了数十个长期红外相机监测样地,评估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和人为压力。此项研究基于横断山区45个长期红外相机监测样地的数据,采用层次贝叶斯模型分析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兽类群落结构、功能及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人类改造程度和实时人类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群落平均体重、食肉类占比、功能多样性均随人类改造指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表明人类改造活动致使兽类群落功能同质化、多样性丧失;分析结果显示,人类活动致使野生动物夜行性水平显著增加,表明人类活动不仅影响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还可能显著改变其行为规律,并影响物种适合度及种间生态链。

研究证实,相同区域内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生态效应可能存在差异,人类改造指数低的区域也可能存在频繁的实时人类活动,仅靠单一类型的人类活动指数,难以真实反映区域内的人为压力。因此,区域保护地管理和规划应考虑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和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保护生物学》上。(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  

这篇好文章是转载于:知行礼动

  • 版权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 本站站名: 知行礼动
  • 本文地址: /news/detail/tangccbhg
系列文章
更多 icon
同类精品
更多 icon
继续加载